東門大小事

TOP30~1

開城300年 好玩30點

價值古蹟 TOP3

歷史廟宇 TOP3


特色景點 TOP3

 


  • 價值古蹟 TOP3

     

東城迎曦門(新竹之心)

~二級古蹟~

中國傳統社會制度,有官制的地方,就有城的規模。西元1733(清雍正11)年淡水廳同知徐治民以莿竹環植為城,周圍四百四十餘丈,分東門(迎曦)、西門(挹爽)、南門(歌薰)、北門(拱辰)四城樓,並掘壕溝以鞏固防務,是為竹塹築城之濫觴。

到了1826(道光6)年,竹塹仕紳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獲准,重新堪定地基,以唐山石砌成,屋頂採歇山重簷式設計。總工程歷經兩年多後完成,十分壯麗。日據之後因為實施都市街道改正,於是於1902(明治35)年拆掉城牆與城樓,只存東門,1935(昭和10)年迎曦門被指定為史蹟,1985年再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因而得以保存至今。

東城迎曦門圓環一帶整體營造後稱為新竹之心,建材考量傳統與現代之結合,採用玻璃觀景台內藏光之設計設計,讓歷史古蹟與現代建設相互呼應。利用階梯導引人至下挖的長形廣場,且該廣場並連通護城河,提高廣場可親性,增加古蹟在都市中的互動關係。下挖之長形廣場,分別設置有戶外表演場、傳統意象區、親子遊戲區等三區,使場內的活動更有歷史空間感,並突顯古蹟之可及性與價值。在東門城廣場內部的環城步道有四面「詩牆」,鏤刻四首代表不同年代的竹塹詩篇,每天伴隨著古城門的朝曦落日。夜賞迎曦門,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光影效果使其更為迷人。

 

進士第

~二級古蹟~

~開臺第一位進士宅第~
臺灣開臺第一位進士鄭用錫所建於清道光十八年(西元一八三八年),建坪有四七三○平方公尺,是一棟三開五進的大院落,門上懸掛「進士第」匾額。後面的三進於二次大戰時焚毀,只剩下目前的前兩進。

進士第為一座三進二院的建築,屋頂採四個起翹的正身燕尾屋頂,本來燕尾型屋脊只限於廟宇或科舉官家,官至相爺才有資格採用,進士鄭用錫第由於建於臺灣,官制管不到,又當進士,採用此種燕尾屋脊,也不以為過。它的牆是用燕子磚砌成的斗子牆(牆內土塊,牆外磚砌),磚砌成圓錢圖案。牆上另有條形窗。原懸掛於正門上藍底金字的「進士第」牌匾已遭竊,正門旁有一對門枕石,分刻有鶴、鹿的圖案。門旁透雕板壁,為刻有軟團龍的透石雕石窗。上方有書卷和筆的浮雕,下方則有麒麟雕刻。廊牆上有石刻字句和花瓶、香爐、,麒麟和鶴、蝙輻等石雕,這些精緻的石雕,卻由於風化的綠故而模糊不清。進士第的檐下的熬魚(龍頭鯉魚身)雀替和花鳥雀替,雕刻之細膩,線條之流暢,令人嘆為觀止。垂花做蓮花狀,也非常的秀麗典雅,它褪色為原木頭的顏色,卻不損其美姿。

由於其地位的特殊,所以在建築的架構與裝飾上亦有相當的特色,以匹配其社會地位,從門口的裝飾物就可見出端倪,走近進士第的門廳,兩側磚刻花牆及鑲嵌的石刻裙板作工精緻,雖有風化但今天看起來仍十分玲瓏有緻,門口右側的石刻書法亦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正廳格扇門的雕花具有古樸蒼茫的特色,底層為萬字不斷,上層為詩句或富貴平安雕刻,其刻工超穎脫俗,令人嘆為觀止。

 

鄭氏家廟

~三級古蹟~

鄭氏家族於清乾隆年間(1720至1760),由金門遷徒台灣。因從事土地拓墾及商號經營而致富,至鄭用錫時,更因其獲取功名成為開台第一進士,而使鄭家由傳統商賈轉變為書香世家,進而成為新竹地區享譽盛名的地方望族,不僅享有萬貫家財,更醉心於地方公益。為了慎終追遠,並以孝友傳家,鄭用錫乃與胞弟鄭用鑑商議,於咸豐三年癸丑(西元一八五三年)由八房共同出貲,在北門街鄭氏宅第左側,創建鄭氏家廟。

新竹鄭氏家廟坐西北朝東南,是一座三開間兩進兩廊帶左護龍的祠宇建築。以窄巷與吉利第、春官第、進士第等建築為鄰,構成沿街面相當寬闊的宗族建築群。在建築群中,只有家廟分金約略東偏,正面退入,留出寬廣的前埕。北門街開闢後,在建築群左前形成彎路,左護龍被削去一角,庭院寬度也明顯縮小。三開間檐廊形式的前殿,面寬為建築群中最小,開間數也最少,但外觀卻最為雄偉。細膩的磚作,仍可從檐廊兩側山牆內壁的磚雕與花式磚砌中看出。敞廳形式的正殿,大木結構製作考究,樑下多用鏤雕的隨樑,瓜柱造型與一般做法略有不同。正殿室內鄉賢、恩元、文魁、進士等匾額林立,是鄭家子孫光宗耀祖的表現,也是研究鄭氏家族最好的史料。

鄭氏家廟每年有春秋二祭祀,分別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的春祭,以及冬至日的秋祭,鄭氏後裔八大房的代表均返回家廟與會,依古禮祭祀,行禮如儀。

參考地圖  TOP


  • 歷史廟宇 TOP3

     

新竹都城隍廟

~全臺神格最高的城隍爺~

城隍廟建於1748(乾隆13)年,由淡水同知曾曰瑛倡議興建並列入官祀,是為廳城隍。到了光緒初年,臺北設府,因其府治暫在新竹,故而由縣城隍提升為府城隍,因求雨靈驗故請准頒「金門保障」匾額一方,為該廟重要文物之一,一時香火鼎盛,比美北港媽祖廟,而有「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的稱譽。

城隍廟的建築格局大體上與一般廟宇無異,但通常廟內光線一定陰暗,各式刑具齊備,匾聯文意警世,令人進入廟內不寒而慄,具有幽明威赫、善惡宣教與陰森肅穆的空間效果。在神像的排放上,城隍高居殿堂之上,不動聲色,望之凜然;文判、武判陪侍兩旁,文判手持硃砂筆與生死簿,與武判怒目執劍的威武形象形成對比;兩側的罰惡司、速報司、增祿司、糾察司、樂善司、延壽司等六司的部屬,各盡其能,各司其職,世人所為全逃不出城隍爺的澄澈眼睛;中央的董排爺與李排爺專門刑打壞人的屁股;再往前兩側的喜、怒、哀、樂四捕快,也是城隍爺的得力助手;進門兩側的七爺、八爺,一黑一白,張大口、吐長舌,長相更是倍加恐怖;廟內高掛的算盤,也象徵計算人間善惡是非,昭明法理,讓所有壞人無所遁形,達到黑心的人進得了衙門,進不了廟門的境界。另外,城隍廟的後殿奉祀的是城隍夫人,顯現其人性化的一面,同時尚配祀大、二少爺,是全臺唯一有子嗣的城隍爺。

除了上述的神像、器物、對聯、匾額之外,建築本體是採三殿式,中有兩個天井,天井兩側銜接過廊,格局方正,各部份的木作雕飾均講究,門前的石獅及其他雕飾均有藝術價值,龍柱出自台北名匠辛阿救之手,雕工細膩生動;特別值得一看的是進入大門上方的八卦藻井,這是城隍廟於1924年重修時,特別從泉州惠安聘請大木匠師王益順來主持修建時的作品,現今雖被香煙燻黑了,但仍不掩其木作之精細,木雕之精美。

 

長和宮

~主奉媽祖的三級古蹟~

1742(乾隆7)年淡水廳同知莊年、守備陳士挺倡議在竹塹北廂建立媽祖廟-長和宮,奉祀的媽祖神像是由湄州媽祖祖廟請來,也是桃竹苗地區最早的媽祖,廟名取「長和」,是要船頭行長久合作,和平共處的意思。長和宮左側另建水仙宮祭祀水仙尊王,原本的後殿則改祀觀音菩薩,稱為竹安寺,成為多神共處的狀態。正殿供奉的是烏面媽祖,據說烏面媽是求難的面相,紅面媽是凡相,金面媽則表示得道面相。

  長和宮為三殿式廟宇,從前面進入分別為三川殿、正殿與後殿三個部份,三川步口(進廟門前的平臺)上的龍柱、石獅、木架、門神彩繪及各門堵上的石刻,均是值得駐足觀賞的部份,尤其是門口的石獅子,十分樸拙可愛,麒麟堵的麒麟有著放射狀的旋毛,腳踏四寶,是吉祥的象徵。正殿是奉祀主神的地方,通常空間最寬敞,屋脊是三個殿裡面最高的,屋面也最廣,裝飾也最豐富,以象徵其最尊位,抬頭可見「霖雨蒼生」、「德可配天」等匾額,均是年代久遠的重要文物。

以石雕牆堵為主體的前殿,開三門。中門兩側安四螭漏窗,有門聯題:「常發婆心,恩垂竹塹;和舒母德,祥溯湄洲」。門前石獅一對,左獅揚耳,右獅垂耳,造型頗稱精美。門楣以石雕成,浮刻升降雲龍,形象簡潔。殿內懸有同治五年丙寅徐宗幹所立的「泛舟利濟」匾及「海外砥柱」匾。前有四柱拜殿的正殿,供奉坐姿媽祖,寶像前加設香案,為其他廟宇罕見。神龕上,懸有「德可配天」及「霖雨蒼生」二匾,是嘉慶年間水郊所立。正殿大木,樑間寬闊,瓜柱由下而上,比例縮小甚多,泉州風格相當明顯。後殿供奉觀音菩薩、福德正神及註生娘娘等神,桌前書有:「竹安寺」三字。中龕上立有嘉慶年間的「慧光普照」匾,頗具價值。

 

東寧宮

~特殊的三教合一多神廟宇~

東寧宮的前身稱為「東嶽廟」創建於道光初年(1821年),主祀東嶽天齊仁聖大帝。即為泰山之神,據悉天齊仁聖大帝介陰陽兩界,是十殿冥王的首席,是地府陰司的主神,兼掌人間福錄壽考及災禍,也是主掌人生命長短的神明。迨本省光復後重建,合祀延平郡王,迎回菩薩、大帝、五穀先帝、十殿閻君等諸神明,並改稱為「東寧宮」,取其東方安寧之義。宮成後合祀延平郡王鄭成功成為一所三教合一的多神廟宇。

東寧宮是一棟歇山重簷式建築,為黃色琉璃瓦,配上醒眼的綠色瓦當滴水。拜殿正脊城曲線向上揚起而尾端分叉為兩支燕尾起翹,正脊上有雙龍搶珠垂脊上有繁富的水紋花草剪粘藝術作器山壁上,有鏤花的綠琉璃磚構成之懸魚裝置整個屋頂,色彩鮮明,造型活潑。面向東寧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隻巨大的石獅,鎮坐於廟庭兩旁。正門前有一對龍柱,雕刻題材甚是豐富,此廟是採日西合壁之新式殿堂,屋簷下沒有造型華麗之斗拱、藻井,格扇門上方也只有蓮花的幾何形的造型,線條簡潔明快。

進入拜亭,中庭以密封之透明雨棚遮蔽,下方有金黃色鏤雕之神龕乙座,神龕上刻有「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之文字,幾尊菩薩聖像,端坐於此。來到正殿,正殿上懸有「靈昭泰岳」的牌匾,為光緒三十五年已西仲春鄭拱辰所敬獻的。神龕上供有東嶽大帝及諸神明聖像。東嶽大帝右方供有延平郡王,左方共有五穀先帝神農。其左、右前方,則供奉十殿閻君。東寧宮內方柱子有圓形柱及六角形的,大都是平滑的磨石子柱子,其四點金柱環繞之內檐裝飾,只用簡單的國畫四君子為題材的幾何造型,也很別緻。東寧宮的外觀繁富美,和一般廟宇無異,但其內部,採用現代式圖案、花紋,有別於一般之建築,也是其特色。

參考地圖  TOP


  • 特色景點 TOP3

     

護城河

新竹城護城河建立於道光6年(西元1826年),原以軍事防禦功能為主,日軍在1895年6月22日上午11時45分跨越護城河,以雲梯進入東門城攻佔新竹城,這是新竹城最大的一場戰役。日本政府1905年實施都市計畫,城牆全數拆除,護城河的河水從軍事功能轉換為以灌溉和排水功能的水圳。民國九十年開始城鄉營造,希望經營成新竹的「塞納河」,將六米道路將改為三米五,為降低車行速度,車道設計為彎道。以鋪石曲線道路處理,讓出來的空間成為行人步行空間,車道兩側約各一點五米,以綠帶或槽區隔出車道與人行道。

設計者郭中端教授,將河岸把垂直到底的分隔為階梯式,使河道恢復像原來的內凹自然型態,升高水面到卵石護岸,讓人們可以親水。並以強制手法造成水的流動,分段砌石營造出高低差,產生瀑布流水的水聲,同時以淺水處理,以產生「鏡面」效果,讓四季不同的變化從「鏡面」反射出來,呼應護城河新塑造的古樸氣氛,提供親切的過河經驗。

民國九十一年十月間完工後,讓護城河呈現賞心悅目的城市景觀,後期再於四周栽花種樹,成為花園城市的指標。假日人潮不絕,成為新竹人接待賓客的會客室。

 

新竹火車站(新竹驛)

~省定古蹟~

1885(光緒11)年台灣建省,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基於海防、開發與運輸之需要,向清廷奏准建設臺灣鐵路。基隆台北段於1891(光緒17)年11月正式通車, 1893(光緒19)年基隆-新竹鐵路峻工,新竹車站設立於枕頭山腳下,約今玻璃工藝美術館位置。日治初期,修改舊有路線,為現在的基隆-新竹段鐵路雛形,新的車站(新竹驛)於1913(大正2)年完工,即今日所見的新竹火車站,於1998年經內政部指定為省定古蹟。

新竹驛建築融合了部份巴洛克建築樣式的風味,加上陡斜高聳的屋頂與老虎窗,同時在柱體、牆壁轉角與開口部四周加強石造的結實感,使得整體建築物呈現多樣之中不失莊重,嚴肅之中不失親和的建築風味。細看則可發現其為不對稱性的建築物,入口及鐘塔的位置偏於一側,這是設計者為了配合都市紋理,將作為地標的鐘塔正對著中正路,使火車站成為都市的地標與節點,更成為新竹的門戶,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巧思。而在車站的裝飾上,入口處以突出的山牆及拱門,塑造入口門廊的氣派,繁複的簷飾帶,配合半圓形拱,再加上誇張的拱心石,外側搭以穩固的方柱,形成新竹車站具巴洛克風格的獨特入口。正立面的水平簷帶,越往中央越高,以襯托中央盔頂形鐘塔的高聳。建築立面上的圓拱窗、內部剪票口上的山牆、雙柱式壁柱,在在都顯示出建築師融合西洋建築元素而產生特殊風味。

 

新竹州廳(新竹市政府)

~省定古蹟~

新竹州廳建於1926(昭和元)年,也就是現在的新竹市政府,於1998年公告列為省定古蹟。日據時代興建的新竹州廳曾經是桃竹苗四縣市的行政中心,整個基地面積佔地一點八甲,1944年二次大戰期間,左翼曾遭美軍轟炸,光復後修復過,九二一大地震時建築體略有受傷,市府於民國九十年以古蹟搶修工程進行全面整修,統計新舊傷痕計有101條,修護期間長達四年。整修後呈現古典、壯觀的風貌。

新竹州廳是一棟主體為洋式風格,以灰白水泥及紅磚所構築,頂部以深黑琉璃瓦所覆蓋、屋頂為東方建築所用的木架瓦造斜屋頂的和洋混合風格建築,而設計者運用良好的比例及對稱關係,創造出一棟穩重而莊嚴的官廳建築。樓高二層,採ㄇ字型平面近似對稱配置的加強磚造建築物,以花崗岩石塊為基座,襯以砌紅磚的牆面,整體感覺莊嚴宏偉,具有作為地區行政中心特殊的建築式樣。這棟建築最精彩的地方是正門入口處設計突出的玄關,採用雙柱式門廊增加重要性,並搭配兩個小塔樓,使整個入口相當突出,進入大廳內部可見洋式的拱廊及羅馬柱子,十分氣派,以突顯其做為新竹州的重要性。

這幢和洋式的建築,白天是宏偉壯觀的古典建築,晚上為突顯三種建築特色,夜間照明採用白晝光束之複金屬聚光燈,勾勒整個建築物外觀。用白色的光源為主,將以紅磚為主的古蹟,營造出具有歷史氛圍的魅力。

參考地圖  TOP


  • 懷舊街道 TOP3

     

暗街仔(東前街三十六巷)

~開竹第一街~

文獻記載,1682年福建泉州人王世傑帶領一百八十多位親族移入新竹平原,形成漢人移入竹塹地區的第一波移民,是以泉州閩南人為主的移民。最先由東門街透至暗街仔著手,隨即在此築屋而居形成最早期聚落,配點招撫後的竹塹社原住民,歷經多年經營形成市區街衖的格局。是最早的市街,農具、鐵器、農產加工及一切民生必需品畢集於此,為防日曬雨淋,搭建布蓬竹蓬又有不見天之稱。日據時代銀樓等大都集中於此,竹塹佛像雕刻亦以暗街仔最具特色。

在近三百年前,進入竹塹以暗街仔(東前街三十六巷)為圓心開墾,在1718年引原鄉水田墾殖技術,築水利,開鑿四百甲圳(後改稱隆恩圳),開啟竹塹水利之始,該圳至今仍是新竹平原重要的灌溉水圳,新竹平原的農田均為其鋤犁所及,南莊24個村落,北莊13個村落,範圍遍及新竹縣市的庄頭,大半是奠基於王世傑及族人開墾之手。

 

屎溝巷(古市港)

屎溝巷(即中山路57巷)原為約十尺寬圳溝,巷尾做為新竹區糞便集中處,農夫種田需要肥料,則自行取用,因衛生不好,故稱「屎溝巷」。民國四十年,戰後街道重新命名,屎溝巷因名稱不雅,遂改之為「古市巷」。

該巷是新竹早期拓墾時發展的市街,它的位置正好是北門往東門的必經之路,從此地與暗街仔相連,由扛轎巷可通城隍廟,出打鐵巷與北鼓樓相接,又可經後圳溝巷到達北門。市街繁榮時,約有四、五十家店面,交易多為農產加工及農具,一般民生用品幾應有盡有。清晨時,四郊農民以竹籤擔肩挑貨物來此交易,也因此被稱為:穿短褲的小生意。

巷內建築多為完全不用半根鐵釘建築的泉州市二層樓房,建材以泉州福杉為主,運送方式為綁在帆船尾端漂浮海上拖運來臺,雖經海水浸泡,仍十分堅固耐用,至今仍未損毀。店面中央格子型天窗,用途除採光外,還可於樓上監看顧有無顧客光臨。巷內一間約一百三十年歷史的豐益號,為農具專賣店,每天一大清早約五時半開張,北自新豐紅毛港,南到竹南,後龍地區民眾。都到這裡採購農作貨品,直到夜晚八 九時採打烊,店內供應之商品大多為農業社會之所需,農具、種子、嫁妝、有繩類、芒掃、糖榔掃、竹掃、草蓆、竹笠、蒸籠、烘爐、火籠、扁擔、草鞋、撥箕、謝籃、米苔,今日貨品使用目的多已轉型。

 

北門大街

~百年老店群聚的古街~

「北門大街」在清代是竹塹通往艋舺官道的一部份,也是城內通往西北面各村落的必經之路。清代物資從塹港上岸,運送到北門大街來販售,而稻米也從塹港出口到大陸。隨著竹塹地區的發展與塹港開發,成為兩岸貿易的集散地。加上前後兩大寺廟—城隍廟和長和宮香火鼎盛,使大街成為人潮匯集之所。

清末和日治初期,北門大街發生二場大火,一在街頭,一在街尾,把新竹市最早發展的商業區,燒得面目全非。也把竹塹城北門拱辰門燒掉。商家雄厚的財力,在北門街大火後,呈現出多元的建築風貌,多種不同年代的建築格調表現在店家門面上。今天仍有許多百年老店,販賣佛具、刺繡等傳統用品的商家。

北門街街景有巴洛克式的周益記和新式的水泥洋房交雜,古典與現代,形成新舊對話空間。老字號的商店老雖老矣,仍留下時間的豐富性和多元化,新式的商業型態以餐飲為多。街上仍保有多間百年老店,如:創辦於清光緒24年(1898),以豬油製成竹塹餅而聞名的新復珍商行、創辦於1896年的老振興佛具店、創辦清光緒13年(1887)的杏春中藥房、創辦於民前13年(1898),以陶瓷五金為主的曾義發商行、創辦於清光緒17年(1891)的金珍源銀樓…等。

參考地圖  TOP


  • 古早商號 TOP3

     

泉香茶行

~合法的鴉片專賣雜貨店~

創辦於民國前31年(1880),當時是名叫「泉馨行」的雜貨店,販賣什貨、茶葉、煙、酒,當時鴉片的販賣是屬於配給性的公開交易,因此最特別的是雜貨店裡還有販賣「鴉片」。店裡留有一塊清光緒三年及第狀元的手跡,書寫著「泉馨」兩字招牌的匾額。古早時代雜貨店兼具交易與街坊鄰居傳遞訊息的中心,但日據後因民生物資受管制,配給不足使得雜貨店慢慢縮減營業範圍,而變成「泉香茶行」以及「泉馨松記文具店」。過去茶葉不似現在有真空保存技術,而是以紙張包裹住茶葉的香味。當時上等茶主要是以抽鴉片的人為主要顧客,而貨源來自南投烏龍茶、三峽文山包種茶、大陸福建泉州的鐵觀音,以及由南寮漁港商人所帶來大陸老山的沉香、沉柴、茶葉和菸草;目前這祖傳的事業仍由第三代經營。

 

協益針車行

~專賣老阿嬤的嫁妝-針車縫紉機~

創辦於民國11年(1922)的協益針車行,早年是非常興盛的行業。透過協益針買賣的縫紉機多為日本進口的大廠牌車行,如勝家牌、幸福牌,以及台灣製造的飛機牌等主要流行品牌。針車是當年是出嫁女兒必備的嫁妝,每三戶使用針車的人家就有一部是出自協益針車行。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買賣針車的運或除了經由三輪車、腳踏車之外,更藉由大眾運輸工具-公車幫顧客送貨,將偌大的縫紉機拆裝成三部分,就可以輕而易舉的運送了。

現今因成衣市場興起,針車的生意一落千丈,只有少數愛好者閒暇時當作興趣,因而協益針車行也被迫停業;但由其招牌與外觀還是可以看出昔日的規模與繁華。

 

法西方佛店

~百年相傳絕無僅有的佛像技術~

佛像雕刻與上色的技術在新竹也可算是一絕。就是出自於這家道光年間創立的佛像店。位於開竹第一街至今已一百多年,目前由第六代經營,傳神表達出西方極樂世界的慈悲莊嚴神像而得名。法西方佛像店最值得驕傲的技術,是師法浙江溫州,浮雕凸出的部分採用油漆為材料,即所謂的「漆線」,不僅能使佛像保存性高,更呈現栩栩如生,莊嚴的面貌。店內還保留閩江總督贈送的匾額,書有「鳳毛麟角」、「龜算鶴齡」,可以窺見清朝時代法西方佛店的風光。神佛像的相貌衣著,是根據法文經記載代代相傳,獨家的技術是製作鎏金佛,就是用瑪瑙骨磨成粉再塗上一層層的金箔,目前台灣僅法西方留有此技術。新竹都城隍廟內的六眾爺,就是出自法西方佛像店之手。

參考地圖  TOP


  • 主題參觀 TOP3

     

玻璃工藝博物館

~繽紛炫目的夢幻城堡~

新竹因盛產天然氣與矽砂,能夠作為燒熔、製作玻璃所需能源以及製作原料,所以玻璃產業發展較其他地區早,新竹便成為「玻璃的故鄉」。

以生產工業儀器、醫療器材和其它生活必需為主的玻璃產業,曾經創造新竹市接近三分之一就業人口,卻在塑膠工業盛行期間非常落沒。但是在鄉土之間的有心人士帶領之下,逐漸從工業玻璃分化出部份資源從事具有藝術內涵的玻璃產品之生產。此外,甚至有人利用工業玻璃的碎片,燒製出有趣的動物造形,無意間為買者(消費者)所青睞而鼓舞了少數人離開工業玻璃,自力經營小規模的生產單位,從事裝飾用玻璃的生產,此後新竹玻璃朝著「藝術化、精緻化」方向發展。全台灣來自新竹的九位工藝家之中,就有四位是玻璃工藝家呢!

目前在新竹市東大路二段上的玻璃工藝館,外觀是五彩繽紛的玻璃城堡,常舉辦藝術季等活動,已成觀光著名景點以及新竹市民假日好去處。除了陳設玻璃作品外,還積極推動工房教學,讓民眾在視覺的欣賞外,還能進一步觸摸與創作,以貼近玻璃創作所帶來的另一種震撼。

 

影像博物館(國民戲院)

~全台第一座有冷氣設備的歐化戲院~

西元一九三三年日據時代,全台第一座有冷氣設備的歐化戲院「有樂館」成立,是日本人和社會地位較高的台灣人娛樂休閒空間,開放之初就有冷氣、對號入座,引進美國RCA放映機,二樓是包廂格局,是日據時代新竹人接觸世界資訊的重要窗口。光復後改為「國民大戲院」,也就是「影像博物館」的前身。

有樂館經整修後,做為國民政府接收典禮的場所,並於民國35年2月改名為「國民大戲院」開幕,首映上海明星公司的<<永遠的微笑>>。國民大戲院是屬市營,地點又適中,常做遊藝會、音樂公演會之用。而其所放映過的名片像<<亂世佳人>>、<<魂斷藍橋>>、<<一江春水向東流>>、<<單車失竊記>>等都引來人潮。

民國71年新竹市合併改制為省轄市,戲院與土地分別為新竹市政府及縣政府所屬,造成國民大戲院無力付每年兩百萬元租金給縣政府。終於在民國80年2月28日暫停營業。民國88年新竹市政府著手進行改建,國民戲院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影像博物館,則鮮活的呈現在市民眼前。

影像博物館分為前後兩棟,前棟為多功能表演劇場,除了播放電影外,還可將劇場設置的伸縮電動椅收起,提供小型地方實驗劇團表演及彩排。後棟為靜態影像展示館,安排各項靜態影音展示,以及影像相關資訊的查訊服務。

 

消防隊(消防博物館)

~全台第一座消防博物館~

新竹每年十月到翌年二月之間,強烈季風不斷,發生火災後,在新竹風的吹襲下,產生助燃效應,救火十分不易,加上當時都是木造房子,經常造成災害,因而於1936年興建這座主體為八角形設計,相當於六層樓高的消防局望樓,可伏視全市。望樓是當年新竹市的制高點,在戰爭時期設有高空監視塔,專門觀測敵機,敵機來襲就敲鐘警示疏散。

建築外觀是典型國防色,就是為了避免被空中飛機偵察的保護色。早年這幢建築曾經扮演施放警報的功能,最高樓上還有鋼瓶,外接喇叭,敲鋼瓶時,透過喇叭擴音出去,後來向壹同寺取得大中小三枚銅鐘,取代鋼瓶。博物館內尚有一條「傳聲筒」,從頂樓可以直接傳聲到一樓,目前還保留完整。

消防博物館內陳列非常多樣和多元的消防器材,包括日據時代初期,以人力推動的消防車,還有帆布製作的救水袋,內部還設計了煙霧體驗區,參觀者可實際體驗火災發生時的煙霧效果。動人的是,頂樓上還將二位不幸在救火中殉難的消防隊員的事蹟、衣著等,紀念他們的英勇事蹟。整幢大樓都有夜間照明設計,頂樓放置大型的聚光燈,當夜間照明點燈後,強力聚光燈直沖到雲端的氣象,相當耀眼。

參考地圖  TOP

Copyright © 2018 - ESUN Design.累計瀏覽人次:000346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