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大小事

開竹故事

開竹故事


竹塹300年歷史,故事卻從一匹馬開始‧‧‧

竹塹,曾經在台灣開發史上佔有與艋舺和台南府城同等地位。談到竹塹的開發,就不能不提到在地人傳頌的先祖「王世傑」。王出生鄭成功時代,少年時隨鄭軍隊征討即官封為護糧大司馬(相當於聯勤補給總司令),在隨鄭克塽運糧北上接濟雞籠、艋舺時途經竹塹時,見此地荒原平坦遼闊,溪流縱橫,故奏請開墾。克塽賜他一匹馬,以「跑馬定界」劃定墾拓權,這一驅馳即由新竹關西一帶奔至苗栗南庄一帶,都歸王世傑開墾。

 

雖然不久後鄭克塽降清,但卻不影響王世傑開拓竹塹的意志,其時當地多為以漁獵維生的賽夏族人與在竹塹社的平埔族人,於是用租借或用買賣的方式將大片的土地提供給王世傑等開墾,他召集同鄉的軍伕在暗仔街(東前街三十六巷)為圓心開始墾拓,引水灌溉墾耕,從東門街到暗仔街一帶開始,接著是西門街、石坊街到棘仔腳,最後在樹林頭庄聚居。為祈求開墾順利,從故鄉移奉土地公、土地婆於現在東門「暗街仔」的十字路中間搭建茅屋奉祀。這就是新竹最古老的土地公廟,也就是「開台保福德祠」。

 

 

最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蹟


日夜都美麗的二級古蹟-東城迎曦門

中國傳統社會制度,有官制的地方,就有城的 規模。西元1733(清雍正11)年淡水廳同知徐治民以莿竹環植為城,周圍四百四十餘丈,分東門(迎曦)、西門(挹爽)、南門(歌薰)、北門(拱辰)四城樓,並掘壕溝以鞏固防務,是為竹塹築城之滥觞。

到了1826(道光6)年,竹塹仕紳鄭用錫等人奏 請改建竹塹城獲准,重新堪定地基,以唐山石 砌成,屋頂採歇山重簷式設計。總工程歷經兩 年多後完成,十分壯麗。日據之後因為實施都 市街道改正,於是於1902(明治35)年拆掉城牆與城樓,只存東門,1935(昭和103)年迎曦門被指定為史蹟,1985年再經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因而得以保存至今。

東城迎曦門圓環一帶整體營造後稱為新竹之心,建材考量傳統與現代之結合,採用玻璃觀景台內藏光之設計設計,讓歷史古蹟與現代建設相互呼應。利用階梯導引人至下挖的長形廣場,且該廣場並連通護城河,提高廣場可親性,增加古蹟在都市中的互動關係。下挖之長形廣場,分別設置有戶外表演場、傳統意象區、親 子遊戲區等三區,使場內的活動更有歷史空間感,並突顯古蹟之可及性與價值。在東門城廣場內部的環城步道有四面「詩牆」,鏤刻四首代表不同年代的竹塹詩篇,每天伴隨著古城門的朝曦落日。夜賞迎曦門,精心設計不同層次的光影效果使其更為迷人。

Copyright © 2018 - ESUN Design.累計瀏覽人次:0004338707